2月18日,由中國風電新聞網主辦的2022 “風電領跑者”技術創新論壇暨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中國海裝憑借領先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研發實力載譽而歸,H206-7.XMW、H260-18MW、“扶搖號”浮式風電裝備分別獲得“最佳陸上機組(7MW+級)”“最佳海上機組(12MW+級)”和“年度最佳創新獎”榮譽。
海上引領者——H260-18MW
H260-18MW作為中國海裝打造的超大型海上平價風電機組,于2022年12月完成研制,是目前已下線全球單機容量最大、風輪直徑最大的風電機組。機組葉輪掃風面積約5.3萬平方米,在滿發風速下,每轉動一圈可發44.8度電,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超過7400萬度清潔電能,可滿足4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在相同條件下,不僅可以提高發電效益,還可有效節約用海面積、降低機位點數量,進而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顯著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中國海裝遵循“技術同源、生產同線”的軍工設計研發理念,將成熟的軍品生產經驗引入機組關鍵零部件制造中,攻克了超長柔性葉片設計制造技術和高功率密度傳動鏈技術。H260-18MW采用中國海裝第三代中速傳動設計方案,具有度電成本低、吊裝難度低和生產周期短、可靠性高等優勢,可同時覆蓋普通海域和臺風海域。
H260-18MW機組整機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核心部件均由中國船舶集團內企業設計生產,部件國產化率高于99%。機組突破了大兆瓦機型核心重要部件中進口設備價格昂貴、供貨周期長、維修周期長、費用高、技術支持較難保障的制約,引領了國內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推動我國海上清潔能源裝備做大做強。
深遠海利器——“扶搖號”浮式風電裝備
在“雙碳目標”和風資源集約利用的國家方針下,風電作為重要的新能源利器,任重道遠。要實現凈零碳,2050年前,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必須提供約70%的發電量,而全球80%的海上風能資源潛力都蘊藏在水深超過60m的海域——風電的臂膀在海上,海上風電的未來在深遠海。
作為中國海上風電執牛耳者,中國海裝“扶搖號”風電裝備是國家工信部重大專項歷年支持力度最大的風電裝備研發項目,該準備擁有10項核心發明專利,為國內首臺按深遠海條件進行設計、工程實施及測試驗證的海上浮式風電裝備示范樣機,應用于平均水深65m+深海海域,具備環境適應性強、機組功率國內最大、浮體結構形式簡單、系泊錨固系統可靠性高、一體化設計等諸多創新點。
“扶搖號”浮式風電裝備由風電機組、浮式平臺、系泊錨固系統和輸電系統四大部分組成,抵御五十年一遇極端環境條件,在一體化建模仿真基礎上完成自主設計及優化,實現風力發電和海洋工程兩大領域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胺鰮u號”的誕生實現了我國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設計能力的突破,填補了我國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空白,成為我國進軍深遠海能源開發領域的“國之利器”。
陸上新旗艦——H206-7.XMW
H206-7.XMW是中國海裝以“高可靠性、高發電量、低度電成本”為目標,面向陸上“沙戈荒”大基地項目打造的陸上風電旗艦產品,具備先進控制算法設計及降載技術、先進協同控制技術、高度國產化的同時,還可實現循環利用。
該機組采用葉片-傳動鏈-控制-支撐結構一體化設計,搭載超長輕量葉片,開發了有針對性的獨立變槳技術,實現了傳動鏈載荷最低及機組發電量最優,具有傳動鏈緊湊、可靠性高、運輸吊裝方便等特點。
同時,機組搭載全新高性能控制平臺,可全域感知、自學習、自適應、自調整、協同決策,讓風電大部件狀態可預測、整機壽命可管理、一般零部件故障可遠程診斷,實現在單機、場站、場群等多層級的智能化管理,從而降低運營維護成本。
滿載榮譽催奮進,“卯”足干勁開新局。2023年,中國海裝將秉承“創新引領、海陸并舉、向海圖強”的戰略思路,以中國船舶集團軍工品質下的風電全產業鏈為依托,以“大型化、輕量化、集成化、國產化、智能化”為研發方向,用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技術研發實力加速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陸、海全譜系機型結構,在做強做優風電產業、推動風電技術進步上持續領跑向未來。